IB 教學理念與孔子教育思想比較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近數十年來,國際文憑課程(IB)於全球迅速發展,深受學界和家長的歡迎。另一方面,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它與環球時興的 IB 教學理念,兩者有何異同?這個問題,在日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尤其值得關注。
本文以IB學習者培養目標為綱,與《論語》章句作對照:
(一) 積極探究──「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二) 知識淵博──「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三) 勤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 善於交流──「誦詵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五) 堅持原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六) 胸襟開闊──「君子和而不同。」
(七) 懂得關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八) 勇於嘗詴──「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九) 全陎發展──「君子不器。」
(十) 及時反思──「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經比較分析後,我們發現,IB 的十大培養目標,在《論語》裡都可找到共通之處。IB 著重「獨立思考」與「國際情懷」,讓學生「藉著跨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建立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而孔子擇善固執,周遊列國,冀才為世用,實現其政治理想,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與 IB 教學理念正是不謀而合。至於孔子制禮作樂,強調社會秩序,最終希望實現天下大同,這與 IB 提倡的世界和平,不也是殊途同歸嗎? Copyright © 2017 World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Dec 2017
Event第十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暨第十屆研究生論壇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Duration: 15 Dec 201717 Dec 2017

Conference

Conference第十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暨第十屆研究生論壇
Country/Territory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Period15/12/1717/12/17

Citation

施仲謀(2017.12):IB 教學理念與孔子教育思想比較,論文發表於「第十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暨第十屆研究生論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