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建築與文化認同

馬素梅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在九七回歸的前後,有人提出要加強「中國傳統」,以抗衡香港長久以來「殖民主義」的壟斷,彷彿世上存在一些純粹的「中國傳統」,可以從「非中國傳統」中界別出來。從實際的生活例子可見,純粹的「中國傳統」似乎並不存在,「身份認同」是其中的影響因素。此外現代主義者對「傳統」則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認為「傳統」象徵著古老、和落後,是創意和發展的跘腳石。具「傳統」的舊建築在香港不斷消失,正是受著這價值觀的影響。 本文作者曾以一群準教師為對象,並以香港的歷史建築「大夫第」為參考,調查他們對古代香港人生活文化的認識,而且對當時生活環境的條件,與及對於「家」有積極和正面的祈望方面等較為認同。然而對於「大家族」和尊卑的觀念、建築結構表現的自我封閉心態、建築裝飾等「中國傳統」,與及對於當時科技設施的缺乏和種種不便的鄉村生活模式都不認同。顯示個體多以自己的資源來思考認同的問題。由於這原因,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隨時間和個人的處境不斷演變,個體的認同變得多元化。因此,我們不應執著一種固有的民族傳統認同的觀念,而是應具更開放包容的眼光,容納不同的見解,尊重差買,促成共同的市民權的認同。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Dec 2004

Citation

馬素梅 (2004年12月):香港歷史建築與文化認同,論文發表於「第2屆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美術、教育、社區」,香港教育學院,中國。

Keywords

  •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of Subject Knowledge
  • Arts and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