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打拼國際都會地位:全球化、社會流動和社會政策

莫家豪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矢志於成為亞洲的國際都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HKSAR)採取了各種不同的策略來轉變經濟模式,以解決由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日益加劇的挑戰。然而,香港在由英國殖民地回歸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之後,其經濟重組並非十分成功。在此政策背景下,本文檢視了香港青年人如何看待他們的職業機會及社會流動機會,並著重探討了與之相關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政策。本研究在香港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急劇變遷的背景下,以青年群體為研究對象,檢視他們對貧富分化、社會分層和社會機會的主觀認知及態度。本研究利用隨機抽樣原理,通過電話以問卷方式成功訪問了 500 位 15 至 34 歲香港市民。結果表明,青年群體認為現時香港社會各階層的分化頗為嚴重,大部分人認為「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現在大學畢業生要奮鬥成為中產階級,難度增大」,社會流動帶著「再生產」印記,他們對政府近年來在扶助貧困學生及為青年創造「向上流動」機會和途徑等方面的工作也不甚滿意。本文還將香港大學生對社會流動機會的評價情況與臺北、廣州進行比較研究,進而討論其對香港社會政策的影響。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Jul 2013

Citation

莫家豪 (2013年7月):香港打拼國際都會地位:全球化、社會流動和社會政策,論文發表於「2013年兩岸三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社會政策與社會品質」,杭州浙江大學,杭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