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和台灣三地的小學數學課程研究

顏明仁, 梁兆彬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世界各地為了面對急速變化的環境,紛紛修訂小學數學課程。香港的小學數學課學課程大綱自一九八三年出版至今,卻仍未改變。 一九九二年香港政府推行「學習目標及目標為本評計」計劃,再演變成為日後的「目標為本課程」,惟在數學科學習課程大綱上乃未進行改革,只沿用八三年課程綱要。隨著九七年近,香港又即將回歸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相互影響機會趨甚。香港、中國、台灣三地人種、文化、語言、文字相同,故本研究選擇三地為探討對象。 研究架構選用泰勒 (Tyler, 1949) 對課程的理論,集中討論「學習目標的選取、學習經驗的選取 (學習內容)、學習經驗的組織 (學習內容的編排)和學習經驗的評估」,並作三地的分析。本研究論及三地的教學大綱、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能力的異同處。 本論文採用香港的目標為本課程數學學習範疇分類方法,即數、度量、圖形與空間、代數、數據處理五種,並加入數學應用於生活中,進行三者的分析。論文在縱向和橫向進行分析,包括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各範疇所包含內容、所佔分量及教學重點所在的異同。 在探討內容時,著意分析內容方面是否和所訂定的總目標或分層目標相吻合。在學習內容的組織方面,探討對教學次序和所採用的方法排列,判決何者是直線式抑或螺旋式;也找出何者採用較多探究活動方式或是採用直述式的教法。在學習經驗的評估方面,礙於未能親自進入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教學環境中實地觀察,所以在評估方式上,只能從所蒐集得來的文章資料中略作窺探,這仍要留待後來的研究者去作出探究。 本研究發現三地的課程內容大致相近,惟重點不同。香港教學內容分散,讓學生接觸面增廣,強調創造能力及欣賞數學的能力;中國和台灣則較為集中,中國注重基礎計算能力外,也強調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台灣則著眼於學生以數學為解難工具,注重概算及實踐,要求學生面對新知識、要有高的應變能力。 三者的課程充份反映各自的政治、文化及經濟發展,以及對未來的期望。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1996

Citation

顏明仁和梁兆彬 (1996年11月):香港、中國和台灣三地的小學數學課程研究,論文發表於「The Hong Ko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KERA) 13th Annual Conference: Restructuring Schools in Changing Societies」,香港教育學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