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代水滸戲的「逆流說」

郭偉廷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明代水滸戲,因內容、思想傾向有別於近當代對水滸故事的定勢認知,向被視作水滸故意的逆流;本文目的在梳理這種逆流說的形成,並論證明代水滸故事發展演變中另一支流的地位。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宋代說話人以宋江等一夥人事蹟為題材,創造出好些水滸故事,惜並無說話底本傳世,唯羅燁《醉翁談錄》記載了有關水滸說話的名目,還有《宣和遺事》、龔聖與《宋代三十六人贊》記述了較早的資料;到了元代,元雜劇已出現許多水滸戲,今傳元代水滸戲的思想傾向和後來經多重加工整理的《水滸傳》不盡相同,經過了宋代說話人和元代劇作家的渲染想像和再創造,水滸故事的情節愈來愈豐富,人物形象也愈來愈鮮明;元末明初,《水滸傳》祖本已出現,又經不同人手補充、修改和潤飾,有了各種繁本、簡本的《水滸傳》。在明代,水滸故事仍繼續被改編成水滸戲曲,明雜劇、明傳奇均有,雜劇著名者有朱有燉《豹子和尚自還俗》、《黑旋風仗義疏財》,傳奇著名者有李開先《寶劍記》、沈璟《義俠流》、許自昌《水滸記》等,故事情節與後世流行的小說《水滸傳》不盡相符。至明末金聖歎將《水滸傳》刪削成七十回本,被廣泛接受,風行至今日而被視作定本。人對水滸故事的認知、評價也已定型,加上近百年《水滸傳》接受史上種種複雜因素,近現代讀者在解讀《水滸傳》慣視水滸故事為官迫民反的農民起義故事,梁山好漢是革命英雄,不易再接受其他的詮釋和演繹,於是對明代水滸戲也評價很低,甚至予評價負面,視作逆流。重新審視有關逆流說的形成和意涵,除了具戲曲研究意義,也對理解戲曲與時代、社會的關係,具啟示作用。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Jan 2008
Event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 香港中文大學, Hong Kong
Duration: 03 Jan 200805 Jan 2008

Seminar

Seminar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Country/TerritoryHong Kong
Period03/01/0805/01/08

Citation

郭偉廷 (2008年1月):論明代水滸戲的「逆流說」,論文發表於「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

Keywords

  • Development of Subject Knowledge
  • Chines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