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法理論如何配合普通話教學

孫愛玲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傳統的閱讀方法是閱讀故事或事件,看作者怎樣說,然而在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科技底下,許多學習的方法都不斷改變,是否閱讀也要隨新的時代環境的變動而有所改變呢?我們是否應重新建立合適的閱讀方法,是否閱讀一定要完全掌握故事或事件的發展,是否我們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創作作品,如果孩子從文本中閱讀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些細節的東西,或是看到的完全不是作者原意,那麼是否就是不能算是閱讀了? Bromley (1996) 指出孩子對文學有反應是很個人的,是通過他對事物的看法和經驗,還有故事的情境和人物所影響。例如孩子在讀 Patricia MacLachlan, All the places to love時孩子所感覺到的是美麗、舒服、真誠的大自然,而不是記得到過哪些地方;他們記得有麥田、河流等,因此所閱讀的就有了偏差。如果說孩子老是記不住所讀的故事,而記得只是一些特別吸引他的事物,我們怎麼辦?本文將探討在不違反兒童的本性之下,如何考慮探究閱讀的新方法和方向。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Dec 1998

Citation

孫愛玲 (1998年12月):語言教學法理論如何配合普通話教學,論文發表於「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教育學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