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接觸:外漢翻譯的特殊性質及其對古今漢語的影響

朱慶之, 吳澤瑤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眾所週知,語言接觸理論是我們觀察和解釋語言歷史變化的過程和原因的重要理論工具。然而,經典的語言接觸,指的主要是使用不同语言或同一种语言内的不同方言的人群之间的以口頭形式经常交往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其中似乎並不包括文本的翻譯。因此,當我們主張從語言接觸的角度來審視和發掘東漢持續到宋代的佛經翻譯的漢語歷史語言學價值時,有一個理論問題必須解決。這就是如何看待佛經翻譯的性質,即它是否是可以導致語言變化的語言接觸的一種類型。
從古到今,以漢語為目的語的大規模外漢翻譯活動至少有四次。它們是從東漢開始持續到宋代的印度佛經的翻譯;元代蒙漢文獻互譯;和清代的滿漢文獻互譯;以及明清以來尤其是近現代對“西方”語言各類文獻的漢譯 (以下稱為漢譯西典)。不過,這四次的性質不完全一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伴隨著大規模移民的翻譯,大規模移民意味著經典的語言接觸在同時進行;一類則是較為單純的文本翻譯,經典的語言接觸不是沒有,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元代的蒙漢互譯和清代的滿漢互譯都屬於前者,而中古的漢譯佛經與近代的中譯西典則屬於後者。後者除了上述共同之處外,還在過程上有某種相似之處。開始時,是西人為了傳教的需要主動漢譯,之後才有作為接受者的中國人的主動翻譯。兩個階段譯文的性質也有區別,對目的語的影響的內容也有不同。
本文試圖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證明以下的觀點:經典意義上的語言接觸與大規模的文獻翻譯都是導致目的語演變的重要原因和方式,也都應該劃入語言接觸的範疇。但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明顯的區別。其中之一是,口語形式的接觸直接影響的是口語,通過口語再影響書面語;本文翻譯直接影響的是書面語,再通過書面語影響口語。二者各有所長,不可替代。 Copyright © 2021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May 2021
Event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 : 漢語研究的材料與方法 - 香港教育大學, Hong Kong
Duration: 28 May 202129 May 2021

Conference

Conference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 : 漢語研究的材料與方法
Country/TerritoryHong Kong
Period28/05/2129/05/21

Citation

朱慶之和吳澤瑤 (2021年5月) :語言接觸:外漢翻譯的特殊性質及其對古今漢語的影響,論文發表於「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香港教育大學,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