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時間對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小學學童口語表達成效的影響

馮樹勳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speer-review

Abstract

「準備時間」的探究自Hulstijn and Hulstijn (1984) 起,於今已逾二十載。然而第二語言研究的重點,與第一語言並不相同。舉例而言:第二語言極為關注的流暢度問題,在母語使用者而言,基本上沒有甚麼問題,相反地,有不少母語使用者有說話過快的傾向。 本文是以香港初小及高小學生共197人,針對下述假設作量化研究。第一層假設針對高小的受試者,第二層假設針對初小的受試者。第一層假設可以具體描述為下述兩個子項假設:初 / 高小學生在有較充分「準備時間」的備稿說故事,其總體表現應較沒有充分準備時間的的圖說故事為佳;及初 / 高有較充分「準備時間」的備稿說故事,其分項 (言語內涵、表述結構、準備演繹、身體語言和發音吐字等) 表現應較沒有充分準備時間的看圖說故事為佳。 研究結論:不論高小組及初小組別的數據,都充分支持:有較充分「準備時間」的備稿說故事,其總體表現應較沒充分準備時間的看圖說故事為佳的陳述。王於分項能力方面,僅能確定言語內涵與表述結構兩個分項,在小學的不同學習階段組別中,得到充分的數據支持。 Copyright © 2007 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100-107
Journal台灣華語文教學
Volume2007
Issue number2
DOIs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Dec 2007

Citation

馮樹勳(2007):準備時間對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小學學童口語表達成效的影響,《台灣華語文教學》,2007(2),頁100-107。

Keywords

  • Primary Education
  •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Teaching Development Grant (TDG)
  • TDG project code: T3306
  • Period: TDG 2007-2008
  • Teaching Development Grant (TDG) Output
  • Alt. title: The influence of preparation dur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oral presentation of Hong Kong native-Cantonese primary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