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語音偏誤分析:以香港學生為例

李黃萍

Research output: Chapter in Book/Report/Conference proceedingChapters

Abstract

回歸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大陸有着更緊密的聯繫,兩地在很多領域都布不同的合作與交流,普通話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學者們都希望能夠通過有關的研究,解決“港式普通話”的問題。學者大多都採用對比研究的方法,通過對粵語和普通話之間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系統的對比,預測香港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時候可能遇到的困難,並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因此他們主要研究的是普通話學習中母語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的問題。 香港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確實存在着粵語負遷移的問題,可是正如姚曉波(2009)所言:“對比分析的方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語言教學中也確實能夠收到較好的結果。但它的缺點是在預測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錯誤方面有着局限性。”這是由於對比分析法往往會忽略了那些造成偏誤的其他因素。在此借用曾子凡的研究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曾子凡(1996)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對香港人學習普通話時常犯的錯誤進行了研究。對於學習兒化與輕聲的問題,曾子凡認為香港學生不會念兒化與輕聲,因為粵語裡沒有兒化與輕聲。可事實上,學生在學習兒化和輕聲時,他們固然容易漏掉兒化和輕聲;可是他們同樣容易把兒化和輕聲隨意泛化,比如說把liánzǐ(蓮子)讀成liánzi;把diánchē (電車)讀成diánchēr。這種偏誤不能簡單地用粵語負遷移來解釋,而傳統對於普通話教學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學生學習普通話時所面對的其他方面的困難。因此,本文希望跳出粵語負遷移的框架,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香港學生學習普通話時所產生的偏誤,並對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Copyright © 2013 東南大學出版社.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implified)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
Editors 王家倫, 何文勝
Place of Publication南京
Publisher東南大學出版社
Pages249-266
ISBN (Print)9787564146764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13

Citation

李黃萍 (2013):普通話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語音偏誤分析:以香港學生為例,輯於王家倫、何文勝編《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頁 249-266),南京 : 東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