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華僑日報》(1921-1995) 是香港一份歷史悠久的報刊,副刊數量之多,類型之廣,可謂香港報刊的表表者。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副刊為例,先後有《兒童周刊》、《兒童天地》與《青草地》等兒童園地。當中,《兒童周刊》(1947-1994) 最為長壽,前後四十八年,參與編輯工作的包括許穉人、胡明樹、劉惠琼、錢郭小葵、香港兒童文藝協會中人與周蜜蜜等人。然而,因時代與社會的需要、策畫者與編輯的文藝觀、政治取向,《兒童周刊》表現了迥然不同的面貌。內戰時期,發表在《兒童周刊》的作品中,不論是作者、編者的創作與學生投稿,題材大都圍繞國共內戰、社會階級、貧富懸殊等問題,富含政治意味。1949年,大陸政局發生變化,編者與作者相繼北返。此後,《兒童周刊》的編輯路向與創作主題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政治色彩漸次褪色。 戰後,大批左翼文人再度來港,組織南方文化宣傳隊,滲入各個廣播機構,並展開活動,《兒童周刊》就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創辦。在〈發刊詞〉,主編許穉人明確指出創辦目標:一、為兒童創作健康的精神讀物,指導他們的成長;二、鼓勵讀者參與耕耘,創作形式朴實,內容豐富的作品。因此,《兒童周刊》創刊不到一月,即透過徵文比賽吸納讀者,繼而組織「兒童周刊讀者會」,透過種種活動培養幹部,致力實踐華南文藝運動所倡議的普及路線。發表在《兒童周刊》的眾多作品中,大都以社會上的低下階層為主人公,尤以擦鞋童與派報童形象塑造最為普遍。不過,備受壓迫的一群在進步人士的引導與啟迪下,漸次成長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份子,並影響那些思想落後、生活奢華的富家子弟,使投身革命的隊伍。 本論文以發表在《兒童周列》(1947-1949) 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就南來文化的的文藝觀、政治取向與社會變遷等方面,探討作品中所建構的兒童形象。再者,藉由讀者投稿、研究員與讀者會成員的訪談,剖析在左翼文藝政策下,《兒童周刊》所建構的兒童形象如何影響小讀者的創作與人生的價值取向。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De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