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漫畫雖然一直是普羅大眾課餘或工餘的普及讀物;其揉合簡練線條的圖像與相對淺白的文字表現,較諸於高雅的精緻藝術如繪畫、版畫,或純文學體裁的書籍,如小說、散文等來得平易近人,本來頗適合作為一種平衡生活壓力,激發閱讀情趣的休閒媒介;然而過往由於一時的偏見,本地教育界及學術界並不鼓勵漫畫的閱讀,更遑論參與漫畫創作或以此媒體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漫畫的表現其實並非如想像中粗淺不堪。本文擬就漫畫的文化邊緣身份帶來對其評賞的謬誤進行反思,並以本地漫畫發展歷史綜論大眾對此媒介偏見的由來。然後補充過往文獻的觀點,捨棄一般偏重技巧或市場導向的評賞形式,而以其作為反映特定的意識形態、角色的符號建構及替補的展示價值進行評賞的分析。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 | 第四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會論文集 |
Editors | 黃素蘭, 劉仲嚴, 區潔愛 |
Place of Publication | 香港 |
Publisher |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
Pages | 186-191 |
ISBN (Print) | 9889744619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03 |
Citation
黎明海 (2003):從符號的替補重構與複製性看香港漫畫《中華英雄》及《風雲》的文化意義,輯於黃素蘭、劉仲嚴和區潔愛編《第四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會論文集》,(頁 186-191),香港,香港美術教育協會。Keywords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