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寫偏誤看漢語二語學習者的漢字習得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關於漢字書寫的研究不多,而漢字恰恰是造成漢語二語學習者卻步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對於母語文字為拼音文字的學生﹞。 漢語二語的漢字教學大多借鑒一語教學程式,依照“拼音──漢字基本筆畫──漢字偏旁部首、 筆畫簡單的漢字──筆劃複雜的漢字”的順序展開。由此反影漢字書寫上,學習者的錯誤類型主要體現為字形錯誤﹝包括筆劃錯誤、部件錯誤等)、字音錯誤、以及形音皆錯。我們認為,以上觀察側重漢字形體而忽略漢字的語言學因素,因而對於掲示漢字書寫發展的啟示不大。 本文探討漢語二語學習者的漢字習得發展。採用偏誤分祈的方法,以成年留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考慮不同語言學因素的漢字聽寫測試,收集了不同漢語水平、不同國別學習者的漢字書寫表現。由於漢字的構成字符、意符、音符和記號,因此,漢字書寫錯誤類型至少包括四個層面:﹝i﹞筆畫;﹝ii﹞ 部件;﹝iii﹞意符/音符;﹝iv﹞同音字。通過分祈發現,每層面可能出現的錯誤類型可歸納為五大類:増加、刪減、替換、移位、鏡像。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從結構上看,不同漢語水平的二語學習者的書寫錯誤均以“整字”為主。“整字”錯誤的比例隨著漢語水準提高而降低,而“偏旁”和“部件” 錯誤的比例卻隨著漢語水平提高而提高。基於這數據結果,本文探討了二語學習者漢字書寫的習得順序,解祈可能影響漢字書寫發展的因素。最後,通過本文探析結果提出對漢字教學的新思考。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May 2017
Event梁源博士學術講座 - 暨南大學, China
Duration: 01 May 201731 May 2017

Other

Other梁源博士學術講座
Country/TerritoryChina
Period01/05/1731/05/17

Citation

梁源 (2017年5月):從書寫偏誤看漢語二語學習者的漢字習得。發表於「梁源博士學術講座」,暨南大學,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