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室言談看「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課堂教學與評估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教師啟動、學生回應和教師評量/反饋 (即 Inititation-Response-Evaluation / Feedback) 構成的序列,是教室言談 (classroom discourse) 中最常見的模式。有效的師生課堂答問,有助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形成學習。因為一般「喚起問 – 答 – 評」序列中的「評」,其實並不限於表達一個對或錯的判斷,而是教師的導引。在教師對引下,學生會對討論內容產生新的思考方式、分類方式、再概念化的方式、甚至是重新脈絡化的方式 (recontextualization),從微觀評估促進學習。基於以上觀點,本文將通過剖析教師言談 (teacher talk)、師生的輪流對話序列、輪次 (turns)、學生之間的交叉討論 (cross discussion) 等,評鑑幾個較「有效」的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課堂教學素質,從而為本港變革中的語文教學提出改善建議。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Nov 2006

Citation

梁佩雲 (2006年11月):從教室言談看「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課堂教學與評估,論文發表於「亞太教育研究學會國際研討會2006:全球化中的教育研究、政策與實踐」暨「授課媒介對語文科課程與教學的衝擊:以香港採用普通話教授中文為例」專題講論,香港教育學院,中國。

Keywords

  • Primary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