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文討論由港英年代的「公民教育」演變到特區政府提出「國民教育」當中所產生的爭議,以及相關理念的演變。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香港推行「公民教育」,教育學生公民權利和義務。1996年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目的是促進學校承擔公民教育的使命。至特區政府年代,教育署於1998年推出《中學課程綱要:公民教育科﹝中一至中三﹞》,建議學校於初中採用此課程。隨著增加認識中國的需要,「國情教育」開始出現,但於2001年的教育改革改稱為「德育及公民教育」,被指把公民教育非政治化和泛道德化。隨著特區的政治發展,「國民教育」被漸次加強,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於2007年訪港時提出「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2009-10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組織學生參加配合國民教育課程的內地交流活動」、2012件教育局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提出國民教育著重情感和感覺,但旋即引起社會的爭議,認為屬政治洗腦,要求撤回此科,其後成功迫使政府撤回。公民教育,如何走下去?本文整理一些思考要點。 Copyright © 2013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lace of Publication | 香港 |
Publisher |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
ISBN (Print) | 9789624412277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Jan 2013 |
Citation
莊璟珉 (2013):《從公民教育到國民教育的爭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Keywords
- Civics, Hong Kong
- Citizenship -- China -- Hong Kong
- Alt. title: The controversies from civic education to n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