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百、千看中國的蒙學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Papers

Abstract

本文對三、百、千等啟蒙書籍作了一個很簡單的分析,這個分析為我揭示了以下的幾個想法: 1. 字書不純粹是字的鋪排,其中包括了很多文化的要素,即使如《百家姓》、《急就章》這些看似完全沒有意思的文字排列,如果我們再參考一下注釋本,很可以了解到塾師在講授這些字書的時候的情況,是連著中國的版圖、歷史知識以至做人的道理一起講的,例如《百家姓》的氏族分佈、急就章對名字背後意義的等。 2. 以內容為綱來編排的類書,整個編排的架構,中國人從啟蒙時候就開始學習,這套重視傳統承傳的架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應該是中國文化裏的一項寶貴的庫藏。 3. 以字詞句為綱來編寫教科書,不是中國傳統啟蒙書體系的模式(例如北京巿教育局教學研究部編著:《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以內容單元為綱才是,但目前以內容為綱來編寫的教材,很少顧及文化的範圍,也和傳統的學習模式相違背(例如趙鏡中主編:《國語實驗教材》,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8年5月初版,1999年2月修訂再版)。 4. 除了傳統知識的闕如之外,現代以白話文編寫的中國語文課本,完全併棄了對偶、文脈的音節諧協的部分。對偶是同類詞或者相反詞的相對,對於詞語的細分化和語感的了解很有幫助,詞的擴展和詞源認識,在目前的語文教育中,也不是被強調的部分。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Jan 2004
Event蒙書學術研討會 - 香港教育學院, Hong Kong
Duration: 01 Jan 200431 Jan 2004

Seminar

Seminar蒙書學術研討會
Country/TerritoryHong Kong
Period01/01/0431/01/04

Citation

梁敏兒 (2004年1月):從三、百、千看中國的蒙學,論文發表於「蒙書學術研討會」,香港教育學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