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校本語文課程的組織方法初探

何文勝

Research output: Chapter in Book/Report/Conference proceedingChapters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2001年6月發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指出「只要符合中央課程架構的要求,學校可有彈性制定校本課程,以切合學生需要」(ii頁)。枚本課程是課程發展議會訂定的基本方向。但這只是一個發展的方向和原則,並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課程發展議會後來編了《學校課程發展示例》(2001年6月),在「如何組織校本中國語文課程 (中一至中三)」中提供操作的要點 (5頁),更建構了「中一至中三級課程單元組織不例」(6頁),但這些示例有很多不足。因此,我們有必要合理、有序地建構校本語文課程的方法。 香港教育學院為配合課改的發展,開設「校本語文課程與教材發展」一科,以培養教師能因應實際的情況,規劃學校為本的語文科課程,本文為有關課程提供教學參考。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落實教改與課改的路向,為教師規劃校本語文課程提供參考。同時,補充課程發展議會編《學校課程發展示例》(2001年6月)「中一至中三級課程單元組織示例」的不足,讓教師掌握建構校本語文課程的方法,自行設計多樣化的校本語文課程;或讓教師有能力「用」市面上的七套教材,而不再是「教」這些教材。有建構校本課程中,可以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減低中央課程與學校課程的差距。 三、研究方法 根據斯基爾背克 (Skilbeck) 校本課程的理性互動模式 (rational interactive mode) 發展步驟,包括分析情境,準備目標,建構方案,解釋與實施,追蹤與重建。建構校本語文課程的組織方法焦點是放在準備目標及建構方案上。 四、理論依據 本文運用系統論、認知心理、學科論、能力結構論和課程論等觀點,科學地建構校本語文課程的方法。 五、校本語文課程的組織初探 校本課程也稱 “學校本位課程” 或 “學校自編課程”。一般來說,校本課程指聿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自行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部教師,根據國家制家的教育目的、目標,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校本課程編制的依據是學生個別差異理論。校本課程,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香港特區、臺灣地區,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視。 香港大部分學校均採用課程發展議會建議的課程,教育署也鼓勵教師根據學校本身的情況和條件,將中央課程適當裁剪成校本課程。各學校教師可配合課程發展議會所編寫的課程綱要或指引,按學生的不同需要、能力及興趣,設計某些課程。 根據斯基爾背克 (Skilbeck) 校本課程的理性互動模式 (rational interactive mode) 發展步驟,本文的焦點主要放在準備目標及建構方案上。在「準備目標」方面,準備的程序包括:1. 認知心理,2. 學科論,3. 語文能力結構。在「建構方案」方面,建構的程序包括:1. 建構校本語文課程編選體系的指導思想,2. 制定能力訓練單元,3. 設計不同能力訓練型的編選體系,4. 課程理論。最後建構「讀寫結合,帶動聽說」的初中語文課程編選體系架構示例和設計單元教學、進度及課堂結構的示例。 Copyright © 2003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Place of Publication台北
Publisher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Pages4-212-4-231
Volume第四冊(教學應用組)
ISBN (Print)9578505345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03

Citation

何文勝 (2003):建構校本語文課程的組織方法初探,輯於《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冊 (教學應用組),(頁 4-212-4-231),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Keywords

  • Secondar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of Subject Knowledge
  • Chines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