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十九世紀中葉清廷開放五口通商,大批西教士相繼來華,其中不少以粵省為起點。為了方便傳遞教義,西教士往往就地學習粵方言,並著手編寫和出版基督新教的經典《聖經》。由1862 年首先出現單篇《馬太福音》到1894 年新舊約全譯本的出版,共歷時三十多年,期間《聖經》單篇的出版並沒有停止過。這些早期的《聖經》粵語譯本,對於粵語的歷史比較研究、粵語本字考釋以及粵語書而語的歷史形成研究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於研究宗教史和翻譯也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Copyright © 2011 暨南大學學報編輯部.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Simplified) |
---|---|
Pages (from-to) | 125-129 |
Journal |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Volume | 33 |
Issue number | 6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11 |
Citation
梁慧敏(2011):十九世紀《聖經》粵語譯本的研究價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6),頁125-129。Keywords
- 粵語譯本
- 研究價值
- 十九世紀
- 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