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敬老養老的起源和發展一直是學界的熱門課題。 學者的研究幾乎都是將敬老養老作為結論和真理, 以《禮記》、《周禮》 中所記載的養老和敬老禮來論證和歌頌先秦對老人的尊敬和優待, 這其實是一種循環論證。 有制度存在, 就能代表東周老人群體如現代老人一樣因其年齡而被優待嗎? 實際上, 老人群體一直被當作「客體」 來研究, 以老人為主體研究老人的歷史, 才能更全面、 更深入地呈現東周老人的特點和生活狀況, 才能為養老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和突破。
本文從社會史視野呈現了東周時期的老人群體, 利用相關文獻資料、 考古材料界定了這一時期的「老」 的年齡。 東周時期, 老人在社會上具有可識別的特徵是從五十歲開始。 並從社會學的角度, 以生理和形象兩方面將老人與其他年齡群體作區分。 而國家提供的養老方案幾乎都是從七十歲始, 直接體現了敬老養老本身的目的並不單純。 老人並非完全因其年齡而得到優待, 各種優待、 禮遇的背後深藏著許多隱性條件。 故國家並不能實現養老, 養老只能以家庭為主。
然而, 東周時期戰爭頻發和人口流動頻繁使家庭結構和經濟基礎受到破壞,養老問題越發嚴重, 各家學說隨之針對養老問題提出見解。 秦漢統一後, 家庭結構逐漸恢復, 國家才滿足處理養老問題的條件。 漢初雖以黃老之術治國, 但自高祖起就已參考或借用儒家學說處理養老問題, 是為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奏。 本文結合東周文獻中的養老方式與東周社會背景分析老人問題之處理, 並引伸至漢朝思考養老制度之後續。 從社會史和制度史的角度, 以老人這一邊緣群體, 思考社會與制度之變遷。
本文從社會史視野呈現了東周時期的老人群體, 利用相關文獻資料、 考古材料界定了這一時期的「老」 的年齡。 東周時期, 老人在社會上具有可識別的特徵是從五十歲開始。 並從社會學的角度, 以生理和形象兩方面將老人與其他年齡群體作區分。 而國家提供的養老方案幾乎都是從七十歲始, 直接體現了敬老養老本身的目的並不單純。 老人並非完全因其年齡而得到優待, 各種優待、 禮遇的背後深藏著許多隱性條件。 故國家並不能實現養老, 養老只能以家庭為主。
然而, 東周時期戰爭頻發和人口流動頻繁使家庭結構和經濟基礎受到破壞,養老問題越發嚴重, 各家學說隨之針對養老問題提出見解。 秦漢統一後, 家庭結構逐漸恢復, 國家才滿足處理養老問題的條件。 漢初雖以黃老之術治國, 但自高祖起就已參考或借用儒家學說處理養老問題, 是為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奏。 本文結合東周文獻中的養老方式與東周社會背景分析老人問題之處理, 並引伸至漢朝思考養老制度之後續。 從社會史和制度史的角度, 以老人這一邊緣群體, 思考社會與制度之變遷。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Qualification | Bachelor of Education (Honours) |
Supervisors/Advisors |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24 |
Keywords
- Honours Project (HP)
- Bachelor of Education (Honours) (Chinese History) (Five-year Full-time)
- Programme code: A5B083
- Course code: HIS4050